现在不少孩子一拿到手机就放不下,长时间盯着屏幕,眼睛容易干涩、近视度数蹭蹭涨;注意力也变得不集中,做手工、写作业时坐不住,总想着摸手机;还不爱出门运动,整天窝在沙发上,体质越来越差;甚至会模仿手机里的不良语言或行为,家长说也说不听。更让家长无奈的是:劝孩子 “别玩了”,他要么假装没听见,要么哭闹着反抗;有时候自己忙工作、做家务,实在腾不开手,只能把手机塞给孩子 “安静会儿”,事后又后悔;想偷偷藏起手机,反而被孩子找到,闹得更凶,不知道该硬管还是软劝,左右为难 —— 其实戒掉手机不用 “一刀切”,用对方法,孩子会慢慢减少依赖。
让孩子戒掉玩手机的10个方法
1. 先 “约定时间”,别直接 “禁止”
别上来就说 “以后不准玩手机”,孩子容易抵触。可以和孩子一起定规则,比如每天只能玩 20 分钟,定好闹钟,闹钟响了就收手机。不妥协也不打骂,要是孩子哭闹,就安静陪着他,等他平复了再讲 “约定好的要做到”,慢慢让他养成守时的习惯。
展开剩余72%2. 家长先 “放下手机”,别搞双标
自己抱着手机刷视频、聊微信,却让孩子 “别玩”,孩子肯定不服气。家长要先做好榜样,孩子在身边时,少碰手机,比如孩子玩玩具时,你看书;孩子写作业时,你做手工,营造家里 “不依赖手机” 的氛围,孩子自然会跟着学。
3. 用 “其他乐趣替代”,别让孩子无聊
孩子玩手机,很多时候是因为 “没事干”。可以多准备些他喜欢的东西,比如拼图、积木、绘本,或者天气好时带他去公园跑、玩球、观察小虫子,让孩子觉得 “不玩手机也有好玩的事”,慢慢把注意力从手机上移开。
4. 别用手机 “哄孩子”,再忙也别将就
忙的时候别图省事,把手机塞给孩子 “安静会儿”。哪怕你在做饭,也可以让孩子在厨房门口帮你递个勺子、剥个蒜;你处理工作,就让孩子在旁边画画、玩安全的玩具,让他知道 “无聊时可以做别的”,而不是一无聊就找手机。
5. 让孩子 “参与家务”,转移注意力
适当给孩子分配点简单家务,比如摆碗筷、擦桌子、叠自己的小衣服。做完后夸夸他 “你帮妈妈摆碗筷,妈妈轻松多了”,让孩子感受到 “自己有用”,比玩手机更有成就感,慢慢就不会总想着摸手机。
6. 定 “手机存放规则”,别随手放
把手机放在固定位置,比如客厅的抽屉里,不放在孩子房间、沙发扶手这些容易拿到的地方。孩子看不到手机,就不容易想起玩;要是他想玩,也得主动找你要,方便你把控时间,不会让他偷偷玩。
7. 陪孩子 “玩亲子游戏”,减少孤独感
每天花半小时陪孩子玩,比如搭乐高、玩拼图、讲故事,或者玩 “捉迷藏”“一二三木头人” 这类简单的小游戏。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,心里不孤单,就不会依赖手机找乐趣,反而会期待每天的亲子时间。
8. 别 “骂孩子”,用 “提醒代替指责”
看到孩子超时玩手机,别吼 “你怎么又玩这么久,耳朵聋了?”,语气平和点提醒 “刚才闹钟响过啦,该收手机咯,咱们说好的 20 分钟哦”。不指责、不翻旧账,孩子不会因为抵触而拒绝收手机,反而更愿意配合。
9. 允许孩子 “偶尔破例”,别太死板
规则不用定得太死,偶尔可以灵活点。比如周末全家人一起看电影,看完后允许孩子多玩 10 分钟手机;或者他今天主动完成作业、帮忙做家务,作为奖励多玩 5 分钟。偶尔的破例不会让孩子沉迷,反而会让他更愿意遵守平时的规则。
10. 夸孩子 “不玩手机的行为”,强化好习惯
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去看书、玩玩具时,别忽略,及时夸他 “你今天自己收了手机去搭积木,真有自制力,搭得还这么好看”;他提醒你 “妈妈别玩手机了,陪我玩” 时,也夸他 “你还想着提醒妈妈,真棒,妈妈现在就放下”。多肯定好行为,比批评坏行为更能帮他养成好习惯。
其实让孩子戒掉手机,不是 “一天就能做到” 的事,家长别着急、别焦虑。只要不搞 “一刀切”,不打骂孩子,用 “约定 + 陪伴 + 替代” 的方法慢慢引导,孩子会越来越少依赖手机,把更多精力放在看书、运动、和家人互动上 —— 比起 “快速戒掉”,让孩子从心里觉得 “不玩手机更快乐”,才是最管用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